AI Coding 心得
分享關於 AI Coding 的一些心得和經驗。
自從 ChatGPT 問世以來,AI Coding 工具經歷了多次疊代,從 Claude Code、Gemini CLI 到現在,AI Coding 已經逐漸成熟,成為工程師日常可用的利器。
這段期間,我嘗試過各式各樣的 AI 應用工具,從最基礎的 chatgpt、claude 聊天模式,到 IDE 版本的 Agent(如 cursor、copilot、augment),甚至是瀏覽器端的擴充功能(如 sider)等。在這些工具不斷進化的過程中,我也逐漸從專注於程式邏輯,轉變為更重視使用者應用體驗。現在,我不再需要過度關注程式碼品質或複雜邏輯,只需聚焦於前端體驗與成果驗收,並持續優化專案,最終完成一個 project。
我的體悟是:如果 AI 能寫得比我更好、更快,那我就能將更多時間投入在專案架構與可行性思考上,而非程式碼撰寫本身。這種感覺很奇妙,也就是所謂的 vibe Coding。
然而,Vibe Coding 也有其風險。AI 經常會根據需求隨意新增 function,或採用過時的 API 文檔寫法。經過多次踩坑與深入理解 AI 上下文原理後,我逐漸克服了這些問題。
1. 幻覺問題
這是所有 AI 都會遇到的狀況,即使是目前公認最強的 claude code 也不例外。AI 在產生程式碼時,可能因上下文錯誤或資訊不完整而產生錯誤的程式碼。
解決方法:將任務切分為小區塊。身為工程師,我們理解程式運作架構、API 串接流程與邏輯,知道任務必須分段執行。例如串接 API 時,需先理解 API 文檔,再測試 API 是否正常,最後才整合進程式碼。這時要明確提供 API 介面、傳遞參數、回應參數等必要資訊給 AI,並且每次只執行一項任務後就清空上下文。上下文過長容易讓 AI 罷工,或產生幻覺與不必要的額外 TOKEN 開銷。
2. 鬼打牆
AI 有時會陷入鬼打牆,反覆產生錯誤程式碼。常見原因包括上下文錯誤、資訊不完整,或是引用了過舊的 API 文檔。
解決方法:這時可以利用 MCP context7,讓 AI 先理解最新文檔與 API 呼叫方式,再根據最新文檔進行程式碼修改。
3. 驗證
可以同時運用兩個 AI,各自負責不同任務。例如:我常用 Gemini CLI 根據專案需求撰寫計畫,讓 Claude Code 執行修改與撰寫,最後再由 Gemini CLI 驗證程式碼是否符合預期。這種相互檢驗的方式,可減少單一 AI 過於自信而產生的錯誤。
近期我也用 AI 完成了公司的前端專案,不僅大幅縮短開發時間,根據需求調整各種功能與小細節也變得非常快速高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