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
一本講述台灣目前一位女性死刑犯的故事心得。
過程
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並不容易,可能是因為作者撰寫的節奏問題。作者是一名記者,記錄了她在台中女子監獄採訪死刑犯林于如的經歷。
在這本書中,我們能看到監獄內部的封閉狀況,這個獄中世界宛如一個小型國家,讓我想起《2077:狗命鎮》中軍閥割據的景象,有著自己的潛規則和對囚犯探監權的掌控。每位囚犯根據等級不同,外界的探監頻率也有所差異,重刑犯甚至一週只有一次直系親屬探訪的權利。而每次的探訪申請都需經過繁瑣的審批,每次的探訪時間也非常有限。
在這樣的環境中,受訪者竟異想天開地要求記者與她進行同婚,以便增加探監的時間,這讓我十分震驚。尤其是受訪者每次探訪中對作者各種金錢與物資的索求,更使兩人之間的隔閡逐漸加深。最終,受訪者同意在獄中撰寫自傳並寄給作者整理。
這篇自傳真假參半,但依然是一個相當精彩的故事。自傳中提及受訪者的家庭矛盾、婆媳糾紛、金錢觀念以及詐騙等相關問題。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受訪者在年紀輕輕時便參與詐騙,且並不認為自己有錯,因為每天能賺取八、九萬,這讓人不禁感到可悲,尤其是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氛圍中。
當年每天賺的八、九萬,如果換算成現今的購買力可能更多,而如今多數人的薪資中位數卻遠不及當年的一半。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我最近在看的美劇《絕命律師》。劇中,律師吉米乖乖上班卻處處受阻,最終發現只有玩弄規則才能成為既得利益者。這似乎反映了現實世界中,大多數道德感低落的人更容易賺錢,而理想往往無法養活自己。
無論自傳的真實性如何,從這本書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個人的動機。這也是我覺得本書最寶貴的地方,因為動機往往是法律案件判決的關鍵。然而,這也讓我反思,死刑並不能解決這樣的社會問題。
每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,而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。如果我們無法提供弱勢族群相應的幫助,僅在事發後進行放大檢視,那麼這樣的做法就如同僅關注比賽的終點,而忽視選手整場比賽的經歷。
馬拉松的隱喻
舉個極端的例子,一場馬拉松中有兩位選手。一位選手一路上吃著火鍋唱著歌,甚至作弊接受他人幫助,而另一位選手則兢兢業業地跑完全程,路上的種種困難都要自己解決,沒有人會幫助他。當他即將抵達終點時,卻被那位受到各種幫助的選手超越,並在終點處爆發衝突。隔天新聞報導的卻是:”運動員缺乏運動家精神”。
這讓我聯想到本書中的故事,外界對林于如的厭惡觀感,不論是檢察官、曾有衝突的批發商、還是有嫌隙的婆家,導致媒體對她幾乎都是負面描寫。而案件已經判決,即便她在獄中如何生活,社會也不再關注。
社會的狹隘與困境
台灣社會多數人的狹隘眼光,使得社會的衝突不斷。有能力改變社會的人往往處處受阻,因為在一個池子裡,當大部分人都在裡面便溺,而你試圖改變現狀時,反而會受到指責。這就是當前台灣的現狀。
最近又看到一件社會案件,一名15歲無照駕車的少年撞死三名路人。新聞報導說他下車時表情嬉皮笑臉,這讓人感到憤怒。然而,聰明的人知道,這個案件不會被判死刑,甚至不會受到重刑,因為法律考量的是動機。而多數人只會聚焦於結果,而不去思考問題的根源。
結語
台灣無法進步,有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於人民的無知和嗜血。在讀完這本書後,我對於社會案件有了更深的反思,也更加感受到那些試圖改變社會風氣的少數人所面臨的無力感。